宜宾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宜宾058同城网 > 宜宾热点资讯 > 宜宾热点资讯 >  历史方位的定义,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24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历史方位的定义,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24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发表时间:2023-05-13 23:15:13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24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古代是古人的当代,而现在的我们也正在成为历史。这都是时间上连续的,都是一代代人们的生活.

历史方位的定义

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24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古代是古人的当代,而现在的我们也正在成为历史。这都是时间上连续的,都是一代代人们的生活。

      所以无论古代的时辰、重量还是长度,都可以追根溯源。古人也在他们生活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以参考的资料。

      一个时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错,就刚好是两个小时。汉代以后十二时辰均分一天,而现代24小时均分一天,很容易建立对等关系。楼上有人说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时辰划分是不均匀的,这是错误的。

      我们能够知道至少汉代以后,十二时辰就是均分一天,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

      为什么?因为古人留下了他们计算时辰的方法。

      在早期的古籍中,记时方式确实与后世差异很大,比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一句“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人定,比如《女曰鸡鸣》的鸡鸣。具体划分方法目前并无太多证据可参考。也和后世十二时辰差异很大。

      《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大系》中说:

      这也是不准确的。

      网上很多人说中国古代历法重要、厉害。但是很少人真的看中国古代历法本身。如果看过,就可以直接知道,历法之中是有时辰的计算公式的。

      《汉书》中记载三统历的计算时辰的公式如下:

推諸加時,以十二乘小餘為實,各盈分母為法,數起於子,算外,則所加辰也。

      这里的加时,就是时辰的意思。比如汉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的一次日食,发生在下午一点多。电视剧里面可能就是说未时日食。其实古人不这么说的。古人会这样记录:日有食之,时加未。

      这是古代常用的表述时间的方式,最早的起源可能是一种叫做式盘的工具。

      式盘大概长上面这样,一圆一方两个盘子叠在一起。下面的称为地盘,代表大地,不动。上面的称为天盘,代表天空,随时旋转。人大概等于在中间的缝隙了。

      在转动天盘时,比如斗柄指向某个方位,就说斗指某、斗临某、斗击某或者斗加某。

      而地盘第二圈,就是子丑寅卯十二辰。一天之中,随着地球自转,斗柄会轮替加临十二辰,如图中就是斗加卯了。

      比如《汉书·王莽传》中记载,“天文郎桉栻於前,曰時加某,莽旋席隨斗柄而坐,曰:「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此时王莽已经濒临绝境,只能求助于玄学给政权续命,于是天文馆员操作式盘,按北斗指向十二辰中的某个,王莽就把坐席随着斗柄来转向,以体现天命在他。

      回到时辰的计算公式来,

      推諸加時,以十二乘小餘為實,各盈分母為法,數起於子,算外,則所加辰也。

      这是怎么算的呢?举个例子吧,《三统历》以把一天分为81份,一个朔望月为有2392份,也就是一个朔望月有2392/81天=29又43/81天。

      比如本月合朔是子时,那下次就是29有43/81天后合朔。下下次就是59又5/81天后合朔。

      这个43和5就分别是两次合朔的小余。

      那么两次合朔的时辰怎么算呢?就是要43/81*12=6.37,子丑寅卯辰巳午,第七个是午,就是午时合朔;下次则是5/81*12=0.7,不足1,就还是子时合朔。再下次小余应当为48/81*12=7.1,所以下次就是未时合朔。

      总结来说,小余除以81,就是这事发生时候是零点几天。乘以12即可换算为对应时辰。这也就必然意味着,一天等于12时辰,而时辰是均分的。想一想,0.6天等于几个小时,你怎么算?这不就明白了。

      古代有很多天象记录,在一些天文和历史研究中都可以作为验证依据,反过来,时辰这事我们也可以靠天文记录来验证当时人用的时辰大体怎么划分。比如这条日食记录:

      这个是当时一次预测&实测记录。预测的不准。实测辰时二刻初亏,辰后二刻大约是食甚,巳时三刻复圆。

      很容易查询到,本次日食在公历12月,贴近冬至,七点多太阳刚刚升起来,日出就是辰时,而日落自然应该是申时,楼上某些认为日出日落铆钉卯酉的纯属瞎胡说的。

      这样的记录还有很多,大家自己比对。后面说点题外话。

      楼上@东风坞·紫川泠回答内容过于奇葩。还有两千多赞,甚至还有专业徽章,就离谱。

      首先这图是明仿制简仪下面的日晷配件图,压根它也不是元代的,现在一般认为是清代补的配件。

      这是一个地平式日晷——实际常见的日晷有两种,分别是赤道式和地平式。简单区分就是二者盘子的姿态不一样——赤道式是斜着的,地平式是平的。

      比如故宫的一些日晷就是赤道式的,倾斜角度和本地纬度有关。这种日晷刻度是均匀的。之前我设计过的日晷也是赤道式。不同地区需要调节不同倾斜角度的。

      而简仪配的这个,就是地平式日晷。这个虽然盘子是平放,但是晷针也得根据纬度倾斜。这样的日晷刻度一般就不是均匀的——和时辰不均匀一毛钱关系都没,纯粹是几何关系造成的。人外国地平式日晷也不均匀。

      基础教育得加点天文,不然这网友脑补™太厉害。。。

      而@李弹花所引用的隋书内容,理解也是错误的。

      袁充发明的也是一种地平式的仪器,但是并非地平日晷。如前面说的,地平日晷的晷针应当倾斜,指向北极星。而他这个晷针是竖直的,就是后世的正方案!

      正方案的影子变化有更加复杂的透视关系,不同季节因为太阳高度不同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袁充还是隋书,都是搞不明白这个变化关系的,也根本没有实际用过。

      这玩意,西方叫火星日晷。

平面地图的方位数量,自古至今一直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吗?

      12个方位也有啊。

      比如:7点方向出现野生喵星人一只!

中国古代一个时辰刚好是现在定义的两个小时吗?十二个时辰和24小时的关系只是巧合吗?

      我不保证这个回答正确,只是以前稍微听过一个说法,而现在都不一定记得准确。

      一天是指一次完整的昼夜交替,而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导致的日象变化,古人自然就要通过观察太阳来划分时间。

      而直视太阳是不可能的,观察太阳比较好的办法是看某物的影子变化,通过记录影子变化的趋势,来总结和划分一天之中的时间。

      然后日影变化的轨迹是一个弧度,特定角度下它就是一个圆,把这个圆画下来,刻上刻度,就得到了日晷,看日晷得到的时间叫作“视太阳时”,而非标准时。

      至于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十二进制,是因为均分一个圆,两等分(直径)、四等分(垂直直径)和六等分(内接正六边形,也就是圆周上六个等直径、等圆心距的圆)都可以很简单地通过尺规实现,而2、4、6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选择了十二进制;

      换句话说,就是十进制割圆比较难,十二进制比较简单,要是当年尺规五等分圆简单一点,也就是画正五边形比画正六边形容易,可能古人就能用十进制来计时了。

      但事实上,画正五边形就是比较麻烦一点,而且把正五边形分成十份,也比正六边形分成十二份难,后者只需要过正六边形的中心作对边的垂直线、加上相对顶点的连接线即可。

      以前听说过这个说法,感觉还有点意思。

      2022年11月19日,补充:

      最近看《大唐西域记》,提到印度的计时,有六分和八分的,还是比较好分,引述如下:

若乃陰陽曆運,日月次舍,稱謂雖殊,時候無異,隨其星建,以標
      月名。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一呾剎那,六十呾剎那
      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
      一日一夜(晝三夜三)。居俗日夜分為八時(晝四夜四,於一一時各有四分)。
      月盈至滿謂之白分,月虧至晦謂之黑分,黑分或十四日、十五日,
      月有小大故也。黑前白後,合為一月。六月合為一行。日遊在內,
      北行也;日遊在外,南行也。總此二行,合為一歲。

平面地图的方位数量,自古至今一直就是东南西北四个吗?

      面前,身后,左手边,右手边。其他方位怎么用身体表示?

      要知道连数数都是按照手指头十进制来,所以一切还是从肉身出发。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